12月17日,力拓与中国宝武、清华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目标与路径”研讨会。这是三方继2019年达成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合力改善钢铁产业链碳减排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成果之一。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姜晓东作为研讨会嘉宾,分别发表了《中国新气候目标和战略》和《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研讨会还邀请了来自产业研究机构、学术届与企业的嘉宾,就《钢铁低碳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措施》和《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实践之路》两个议题开展了专家论坛。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力拓集团企业关系执行总裁倪西蔓(Simone Niven)、战略与发展执行总裁陶斯(Peter Toth)、中国宝武能源环保部、科技创新部、安全生产监督部部长柯善良在研讨会上致辞。
主旨演讲精彩回顾
何建坤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表示: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这是中国统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形势下所做的一个战略决策,对中国国内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支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大力改进能源结构,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加的供应量来满足总能源新增加的需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到2050年,我们要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净零排放能源体系。目前们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达到15.3%,到2030年需达到25%,2050年需达到75%-85%。”
“为了推进这样一个目标导向下的低碳转型,人类需要一场自我的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姜晓东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表示:
“钢铁工艺流程的碳冶金属性、中国钢铁产业的庞大体量、钢铁碳排放机理复杂等特性决定了钢铁工业碳减排绝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的目标。”
“这几年钢铁行业在落实碳减排方面进一步研究,包括低碳技术也有了一些实验,做了很多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等等,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钢铁走低碳发展道路的主要矛盾,是低碳发展的压力和诉求与四种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即虽有低碳发展的目标愿景,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配套技术工具不足、节能降碳成本控制能力不足、人才能力建设不足。”
“低碳不能喊口号,我的理解是需要通过五个重点和一个支撑来实现,包括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以及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