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业网
  • 首 页
  • 可 持 续 发 展
  • 投 资
  • 市 场
  • 合 作
  • 创 新
  • 人 事
  • 观 点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页
  • 可 持 续 发 展
  • 投 资
  • 市 场
  • 合 作
  • 创 新
  • 人 事
  • 观 点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全行业 医药医疗

专访 |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度CEO宋为群

by Thomas Chang
2022年3月22日
A A

近日,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公布,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荣膺“2021年度CEO”,与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苏炳添等一同上榜。

“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由《中国新闻周刊》组织评选并发布,至今已连续举办13年。该榜单用以盘点并表彰当年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涵盖法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公益、演艺等多个领域,往届上榜人物包括杨长风、董明珠、雷军、单霁翔、“蛟龙号”团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团队等等。因其对“理性价值”的坚持,在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中国新闻周刊》对宋为群先生的专访来了解他如何以强生信条为指引,带领强生中国开拓创新之路,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福祉和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内容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度CEO宋为群:以创新为内核领导强生中国

获奖理由

他是强生公司130多年历史上首位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他勇于担当,率领强生中国总裁委员会,推进公司旗下三大业务在华协同发展;他以前瞻性眼光,率先提出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引擎”,使强生成为了第一家对中国市场进行创新地位战略部署的世界500强企业;他致力于与行业一起,为中国14亿老百姓的健康福祉、为中国医疗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宋为群是一个低调的人,面对任何采访都极少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微笑行动”还是勾起了他的回忆:疫情前,他每年都会和强生医疗中国区的管理层一起去做这个公益项目的志愿者。“微笑行动”为贫困偏远地区的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手术,诗意的名称却指向残酷的事实:唇腭裂的孩子没有办法微笑。

每到这时,宋为群不再是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而是手术室里帮助医生的志愿者。当手术完成、父母抱回孩子时,宋为群总被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所感染。“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有能力去帮助社区、扶助弱小,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这也是强生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在全球更多地方支持更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帮助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来自美国的医疗器材、制药和消费品巨头强生,在过去一百多年间成为了第一家量产无菌手术缝线、发明邦廸创可贴、可更换型软性隐形眼镜等诸多创新产品的领军医疗健康企业。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强生又不断把全球最先进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加速引进中国。

现在,宋为群希望在这份长长的创新产品名单上加上更多“中国创造”。作为强生历史上首位从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他认为,强生中国既要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痛点、难点寻找“中国方案”,也要借力中国数字科技发展推动公司的全球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创新

2006年10月,曾在强生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工作的宋为群回到中国,出任强生旗下专注外科的爱惜康事业部负责人。从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毕业,并且在美国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以及MBA的他,想将世界先进的医疗科技成果带给中国受众。

12年后宋为群成为强生中国区主席,最初的理想已不难实现。

2021年进博会强生展台上,一位工作人员用手柄操作着内窥镜,小心翼翼地沿支气管抵达肺部深处外围的结节。屏幕上的定位点由红转绿,意味着镜头已精准触达目标。这段酷炫的操作展示,来自强生在美国市场外首次展示的Monarch数字化手术平台,它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越来越多世界先进的医疗科技成果如今已经进入中国,甚至在中国实现首秀、首发。但宋为群发现,自己还有新的使命。在国际局势发展变化下,如何让强生全球管理层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更加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宋为群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在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基于强生中国区业务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市场实实在在的市场前景。此外,站在全球管理层的角度换位思考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坐在总部的位置上,我当然希望中国区为我贡献业绩增长,但这还不够。”

例如,肝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病症,在中国的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些病“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小病种,但在中国属于高发病种”。Monarch目前针对的肺癌就是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面临的最为艰巨的挑战之一,每年新增发病约78.7万人,死亡约63.1万人,两项数据连续10年位居恶性肿瘤之首。只有针对性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且建设中国本土的研发能力,才能提升研发的优先度和创新产品的落地速度,为中国病人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9年,在宋为群主导下,强生最高领导层——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云集北京,宣布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引擎”,确立了中国市场的全球“发展+创新”双引擎的战略地位。如今,中国成为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强生在三大业务板块(医疗器材、制药和消费品)都拥有本土研发部门或团队的国家,约700名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供职于强生中国区。

在培养中国市场的本土创新能力的同时,全球医疗健康产业也需要“中国创新”。宋为群认为,在数字科技的新时代,中国拥有领先全球的创新优势。“数字科技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数据。美国有3亿多人口,但中国有14亿人,数据量越大,数字医疗产品得到的训练就越多,优化、迭代的速度也就更快。”他希望借此引领强生全球数字医疗的发展。

和中国骨科人工智能领跑者长木谷联合研发骨科手术AI术前规划系统,是宋为群和强生医疗中国区进行本土创新的一次尝试。基于对大量手术案例的深度学习,这一新的术前规划系统可以快速实现三维建模,精准定位截骨位置,大大缩短了医生的手术时间,并减少患者出血量,以往需耗费数小时的复杂手术在一小时内就可完成。宋为群介绍,AI术前规划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营负担:“传统的骨科关节手术,常常要将上百件各式各样的手术工具送进手术室,最后医生可能只用到三件,剩下的大量工具退回来还需要一一消毒”。现在,通过精准的术前规划,“我们可能只需要送几件工具进手术室了”。

从2019年双方合作至今,这一AI术前规划系统已经在30个省市区、450多家三甲医院实现合作与落地,“超过15000名患者已经享受到了这一创新带来的福利”。

生态与成长

2019年6月27日,总建筑面积4400余平方米的强生创新孵化器JLABS@上海在张江科技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强生在亚太地区第一家、也是全球最大的一家JLABS。JLABS@上海已经孵化了60多家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的相当一部分专注于解决肺癌、冠心病、皮肤问题等疾病领域的医疗、制药或消费品研发难题。

强生为何要将创新孵化器和创新中心引入中国?在宋为群的回答中,“生态”是反复出现的概念。“上世纪中叶,有的科技巨头一家公司就占有行业内30%到40%的专利,但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很少是由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机构可以完成的。”

因而,与政府、行业伙伴、学术机构以及本土商业合作伙伴等各方共同打造“开放式创新”的生态体系,成为强生在新时代的新目标。2020年12月,JLABS@上海成为首家获得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相比一般的孵化平台,深谙科技型企业发展路径的强生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公司运作上的支持,更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方面的实验需求。

宋为群和他的团队并不止步于此。2020年6月,一项强生全新的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国区首发,15名来自强生不同业务板块和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进入JLABS@上海的初创企业兼职6个月,既为强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也为初创公司带去强生的管理模式、能力和文化。目前,分别来自强生和初创企业一期学员已全部“毕业”,该人才交流项目也正被推向亚太区其它市场。

对强生而言,这意味着投入甚至牺牲局部利益:虽然JLABS@上海的使命之一是为强生整体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但强生并不为孵化的企业设置“必须与强生合作”的条件。

目前,数十家初创企业已从孵化器中顺利“毕业”,有的已在境外上市。宋为群透露,JLABS@上海孵化的企业中有约四分之一和强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也有企业和强生的竞争对手合作。一些成果正成为强生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品。

“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初创企业和我们合作,”宋为群说,“但多元化是创新发展中必经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推动了全行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这能为所有人都带来好处。”

“信条”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北京强生医疗专业教育学术中心二楼,微创手术训练模块一排排摆放。上手操练的学员们无需对实验动物“下刀”,就可以真切感受到在腔镜下抓持,传递,剪切,缝合,打结的操作全程。学员还可以借助全套的VR设备进入“手术室”内,从挑选手术器械开始训练,独立完成一整台骨科手术。

这些,恰是基层青年医师最缺乏、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悉的技能。自1992年在美国开始,手术技能培训一直是强生医疗专业教育的核心。现在,全球每四间手术室中,就有一名接受过强生培训的外科医生。

在宋为群看来,“中国市场其实是教育市场”。强生医疗专业教育学术中心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中国,20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帮助他们掌握全球最新、最先进的手术技能。

新冠疫情前,强生已经开始推出线上教育和远程手术直播。但最初,三四线城市的医护人员集中观看大屏幕,不如在现场培训的效果来的那么直接。北京、上海的两个学术中心,每年可以培训一万多名医护人员。

宋为群和强生的中国区管理层关注到的另一个现象是,疫情前,许多二、三线城市的病患愿意前往上海或北京等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或手术。但疫情后,人们的出行意愿改变,更多病患会选择在家乡或当地进行治疗。

中国领先的数字科技再次成为解决方案。“我们发展了很多创新的数字化闭环专业教育解决方案,覆盖更多青年医生的同时,缩短学习曲线,使培训更加有效。”宋为群说。除了打造了诸如线上手术直播平台等创新专业教育模式,中国区的专业教育部门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学员可以通过线上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当地进行操作练习。不同专科的手术操作模拟器和训练模具被设计成一个个独立的培训模块,有的只有行李箱大小,它们被运送到有需求的医院,配合强生医疗数字化专业教育平台“领医迈”,供医生们在当地完成线上+线下练习的闭环教育。

无论是建设生态体系还是推动职业培训,强生中国区的创新战略处处流露出“信条”的痕迹。强生创始人之一罗伯特·伍德·约翰逊之子在1943年写下的四段话,出现在强生全世界每一处办公场所最醒目的位置,第一句就是:“我们相信我们首先要对病人、医生和护士,对父母亲以及所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对员工负责和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负责,也被放在了“对股东负责”的前面。

十八年前初入强生时,宋为群并不觉得挂在公司墙上的“信条”有多么特殊,很多美国企业都有类似“信条”的文化。但现在,宋为群觉得,“信条”既是强生的价值观,也定义了这家百年企业的治理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来临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没有既定的流程。怎么办?当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就去‘信条’中找答案。”宋为群根据“信条”的指引,带领1.2万名中国区员工“创新”了一系列决策:

要对使用强生产品的用户负责,所以要保证一些关键药品和医疗产品的及时供应。要对员工负责,所以第一时间决定大多数岗位员工可以选择居家办公,同时保证第一季度全部奖金照发、保证不减薪。要对社会负责,所以成为第一家向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现金捐赠的跨国医疗企业,并第一时间向美国总部申请在全球范围内采购100万个防护口罩、10万多套防护服、10万副护目镜捐赠给抗疫一线,并且先后为一线捐赠了医疗器材、药品、隐形眼镜物资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这些举措都是在信条的指引下自发形成的。”让宋为群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医疗防护物资的采购报价一日一变,但每当中国区向全球总部报送物资需求,从来都是直接批准。宋为群好奇他们为什么从不询问成本,总部表示:强生有这么大的财力,在这种时刻就应该去做这些事。

“我认为,强生基业长青,靠的就是两大法宝:‘信条’和创新。”宋为群说。

Tags: 企业活动

其他资讯

医药医疗

丹纳赫出席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赋能北方生物医药创新加速发展

2025年7月10日
医药医疗

汉威士健康拓展业务版图,服务覆盖至中国台湾地区

2025年7月8日
医药医疗

安捷伦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共建大湾区污水流行病学联合实验室

2025年7月5日
医药医疗

瑞金医院联合华为开源RuiPath病理模型,加速行业智能化落地

2025年7月1日
医药医疗

阿里巴巴发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

2025年7月1日
医药医疗

默克宣布投资约七千万欧元扩建其在华试剂生产

2025年6月30日
<简体> <繁體>

瑞金医院联合华为开源RuiPath病理模型,加速行业智能化落地

2025年7月1日

...

默克宣布投资约七千万欧元扩建其在华试剂生产

2025年6月30日

...

国家信息中心与联想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年6月27日

...

玫琳凯荣膺“年度影响力品牌”大奖,三十载深耕中国市场获行业认可

2025年6月20日

...

百胜中国设立一亿元“一线员工创新基金”

2025年6月21日

...

高效率、低成本,采埃孚新一代异步电机在华量产

2025年6月27日

...

立邦中国与金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筑品质人居新标杆

2025年6月27日

...

阿里云于澳门举办科技赋能 共赢未来 AI工作坊 助力澳门构建本土AI生态圈

2025年6月17日

...

“WeTech for Education”教育科技赛事颁奖典礼圆满举行 腾讯携手香港教育界共创数字教育新篇章

2025年7月3日

...

丹纳赫出席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赋能北方生物医药创新加速发展

2025年7月10日

...

华业网 (Greater China Business) 致力于促进全球跨国公司、机构在华贸易、投资与业务发展;促进大中华区业务交流与合作;关注最新企业动态和行业趋势;分享经营与管理经验;传播卓越理念,为各方在华取得商业成功,促进可持续发展、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联 系 我 们 | CONTACT US

商务合作联系:  partnership#apac-business.com

媒体资讯联系:  editor#apac-business.com

人力资源联系:  hr#apac-business.com

* (替换# 为 @)

www.apac-business.com

  • 首 页
  • 可 持 续 发 展
  • 投 资
  • 市 场
  • 合 作
  • 创 新
  • 人 事
  • 观 点

Copyright © 华业网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沪ICP备2022016631号-2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页
  • 可 持 续 发 展
  • 投 资
  • 市 场
  • 合 作
  • 创 新
  • 人 事
  • 观 点

Copyright © 华业网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沪ICP备2022016631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