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端分子影像技術近年來高速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候任主委、西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汪靜教授表示,一方面在於國家特別主導的技術革新或者核心部件的創新,解決了很多“卡脖子”的關鍵問題,這其實也代表了國產設備的崛起;另外,在“政產學研用”平台搭建方面,因為只有國產的設備才能夠真正了解國情,能夠深入、及時地跟醫療機構進行有效溝通,助力孵化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推動醫學轉化。
為應對持續演進的臨床及科研需求,近日,聯影醫療正式發布核醫學十周年的里程碑之作——全新一代分子影像技術平台:uExcel Technology和業界首款全芯無極數字PET-CT:uMI Panorama,通過首款中國“芯”以及探測器和迭代算法等新技術應用上的全流程革新,不僅承載了聯影醫療分子影像十餘年來的技術積累,更全面拓展軟硬件性能,優化全場景使用體驗,助力極微病灶精準診療,尤其在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的治療和前沿研究中有着特殊價值。
核醫學與發達國家差距大,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PET-CT被視為近20年來核醫學領域出現的最重要的新技術,作為高端醫學影像系統,在腫瘤診斷、精準醫療、臨床醫學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優勢。“核醫學代表了未來醫學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醫學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岩指出,未來行業發展要聚焦於國內高端分子影像設備的自主研發、技術進展以及臨床應用,共同進行功能開發、融合創新。
“核醫學在腫瘤、心腦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精準治療方面都有廣泛應用,核醫學整體水平的進步對提升精準醫療具有重要意義。核醫學能夠預知某些藥物的敏感性和療效,對很多疾病的早期評價和預測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石洪成表示。
“我們國家核醫學無論是科室的數量,設備的數量,檢查人數,藥物使用全面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甚至落後於全球很多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這與我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不匹配的。”汪靜教授表示,我國約有3000家三級醫院,而設有核醫學科室的僅有不到1000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同時每百萬人口擁有的核醫學影像設備數量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我國每年接受核醫學影像檢查的數量不足300萬人次,臨床常規應用的放射同位素幾乎100%依賴進口。
隨着國內人口老齡化加劇及癌症負擔的增加,PET-CT的臨床需求持續攀升,未來市場潛力巨大。2021年,國家八部委重磅文件《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的出台,將核醫學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要求到2035年實現一個縣一個核醫學科,全國2800個縣市區將至少增加2500個核醫學科。核醫學設備作為核醫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大高端分子影像診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及創新力度再次成為了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國產高端分子影像裝備處於從無到有、從跟隨模仿,再到自主創新直至超越的過程。“通過聯影醫療這類國產設備的創新研發、推進普及,可以進一步帶動學科建設和核醫學的人才培養。”汪靜教授表示。
分子影像技術革新,更精準、更智能、更融合
“現在醫學診療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對於影像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核醫學設備和放射性藥物是核醫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依託更先進的影像設備可以讓治療更精確、更全面,才能夠保證病人獲益的最大化。加大高端分子影像診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及創新力度成為當前核醫學發展的重點。”石洪成教授認為。2022年5月,聯影醫療uMI Panorama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之後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裝機並投入臨床使用。此次新品發布會一方面展示了uMI Panorama的獨特性能,另一方面展現了聯影醫療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領域的拓展方向。
“高質量圖像不單依賴於PET-CT某一性能指標的提升,而是要同時實現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靈敏度和軸向視野的全方位突破。”據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介紹,聯影醫療推出了搭載業界首款高端醫學影像專用“中國芯”的uMI Panorama和uExcel Technology技術平台, uMI Panorama系統的核心技術關鍵在於PET探測器專用芯片,打破了行業長期以來對進口通用芯片的依賴,填補中國在超高端醫療裝備領域自研專用芯片的空白。另外,uMI Panorama在PET-CT系統的關鍵技術指標上實現了國際領先,其中時間分辨率突破200p技術“拐點”,有助於顯著提升圖像質量,對於重疾早診、早篩有重要意義。
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霍力教授談到,從2022年9月9日開始,目前協和醫院的Panorama已經用於15種藥物的臨床研究,涵蓋了針對腫瘤、心臟及神經系統的動態及靜態顯像。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出uMI Panorama在微小病灶檢測能力上的突出優勢。
“產學研醫”協同創新,讓核醫學更好地服務患者
2021年6月,國家國家原子能機構、科技部、公安部等八部委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將核醫學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以往核醫學的大型設備里佔主導地位的多是進口設備,相比較之下國產設備可以與臨床科研的需求實現更緊密的結合。”汪靜教授談到。
加大高端分子影像診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及創新力度,成為當前核醫學發展的重點。西京醫院與聯影醫療基於新一代分子影像技術展開了深入的合作研究。汪靜表示,“我們一方面對該設備的功能設計進行了有效的完善補充,提升了設備的利用度。與此同時,我們也收穫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發表重要論文以及重點項目的科研經費支持。”
汪靜教授認為,雙方初步探索出了國產化設備的“政產學研用”協作創新體系,通過國產設備的創新研發、推進普及,可以進一步帶動學科建設和核醫學的人才培養,這項合作可以作為樣本,在全國各地的多中心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研—產—醫”創新循環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山醫院與聯影醫療已有近十年的合作歷史。在這個體系中,醫院從臨床前沿問題出發,提出需求,引領醫藥設備研發;醫療創新企業通過不斷摸索工藝和生產流程,將醫院研究的先進技術應用於實踐;醫院再對產品進行不斷優化賦能,使之成為符合臨床應用需求的成熟產品;成熟產品的推廣應用又可催生新的研究課題,開啟新一輪臨床研究和服務創新。如此循環往複、良性發展。“通過核醫學科等科室醫生、技術人員與企業工程師團隊之間的一次次合作研究和聯合攻關,國產醫療影像設備的質量越來越好、臨床接受度越來越高。過去9年,聯影醫療已有30多款產品相繼落戶中山醫院,產醫融合創新助力民族品牌快速成長,打破進口依賴。不僅如此,雙方還攜手構建分子影像遠程互聯融合創新中心,遠程高效賦能基層醫院,為更多百姓帶去更優質醫療資源。”石洪成教授表示。
霍力教授補充說:“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的疑難罕見病會診中心,我們醫院的核醫學科排在全國排行榜第一位,所以我們的研發力量非常強,匯聚了全世界有臨床應用前景的藥物,目前協和與聯影醫療開展深度合作,基於醫企融合創新平台,我們可以實現真正的源頭循環創新: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推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