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業網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全行業

製造業振興“縱深”推進,在華外企大有可為

by Anthony Huang
2023年3月20日
A A

新形勢下的新挑戰,是客觀且緊迫的;這要求應對之道也必須是實際且及時的。面對不斷疊加的地緣政治壓力,無論是直接涉及自身的諸多議題,還是外圍區域的熱點事件,我們都必須首先保持住戰略定力。堅持用正確的辦法來處理問題、堅持理性與冷靜。國家“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產業才能有發展的機遇與騰挪的空間

文/李雷

在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被賦予極其關鍵的意義,被視為“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進一步來看,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是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主體,則理所當然是工業。因此,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大趨勢下,我們需要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實現新型工業化,當然,也需要製造業的振興。


在可預見的未來里,製造業將繼續為世界以及中國帶來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機遇。一方面,中國製造會給世界帶去更多更新的產品,為全球民眾的生活品質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撐;另一方面,世界製造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的勢頭也從未停歇,這一勢頭也有望進一步激活消費這一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


全球領先的多元化化工企業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長期紮根製造業板塊,深耕中國,正是“雙循環”的載體與紐帶,圍繞製造業振興積累了一系列洞察。

新形勢、新挑戰

對製造業而言,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是首當其衝面臨的挑戰。具體到中國,在中美戰略競爭、“脫鉤”這樣的地緣政治格局下,製造業正在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外部壓力。實際上,除了芯片這樣飽受關注的熱門,在很多製造業領域比如被稱為工業發展之根本的數控系統,中國也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隨着地緣政治博弈烈度的增加,包括數控在內的許多領域淪為下一個“圍剿”對象的風險也與日俱增。由地緣政治延伸而來的“卡脖子”問題,也已關係到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成敗。


新的形勢下,國民經濟的“自給自足”成為重中之重。當然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中國製造業在規模上確實有着顯著優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全面、雄厚的製造能力,也的確能夠基本滿足國內各個經濟部門的需求。然而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目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其實也正是因為它只是“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將芯片、數控等領域作為切面,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業的自給自足實際上在高精尖、高附加值上是存在明顯短板的。


“縱”向推進:完善政策引領、堅持國際合作


新形勢下的新挑戰,是客觀且緊迫的;這要求我們的應對之道,也必須是實際且及時的。面對不斷疊加的地緣政治壓力,無論是直接涉及自身的諸多議題,還是外圍區域的熱點事件,我們都必須首先保持住戰略定力。堅持用正確的辦法來處理問題、堅持理性與冷靜,才能切實抑制地緣政治風險的失控;國家“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產業才能有發展的機遇與騰挪的空間。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應進一步完善政策引領,特別是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起統領作用的製造業高質量轉型路徑。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正在憑藉政策引導,結合資金扶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接下來,我們可以考慮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契機,立足當前國情,科學制定平衡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進一步為產業注入綠色的元素。同時,通過出台相關配套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打破壁壘,實現政府、企業、組織間的積極協作,也是非常必要的舉措。


憑藉對戰略定力的維持以及積極的政策引導,我相信,我們完全有機會保持有效的國際產業交流及合作,把“雙循環”落到實處。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商投資在2021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創造了約50%的進出口總額、25%以上的工業產值、20%的稅收和10%的城鎮就業。不僅如此,製造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也一直都是外商投資的聚焦方向。2022年,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3237億元人民幣(約佔全部實際使用外資的27%);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4449.5億元人民幣(約佔全部實際使用外資的37%)。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在深化國際合作、加強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外資投資和市場環境方面不懈努力。以SABIC為代表的外資製造企業,如今不僅是“雙循環”的重要載體,更已經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我們希望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證,可以獲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與本地企業公平地開展競爭,以及獲得更強的知識產權和合法權益保護;進而,廣大外資企業可以在自身業務發展同時,為中國帶來更多貿易增長、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技術革新、國際視野和經驗分享,促使本土企業積極加入到國際競爭之中,助力國內和國際的產業周期實現相互促進及互補,以及為中國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深”化推進:強化創新驅動、發揮支柱作用

針對中國製造業在高精尖、高附加值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大中國製造業的創新力度,勢必是應持續奮進的一個大方向。“創新驅動”,看似是一個宏大且天然正確的敘事。但在當下,以創新為驅動,推動整個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着前所未有的現實意義。


在席捲全球的數字化浪潮下,中國製造業同時也面對着歷史性的數字化轉型契機,處在一個5G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迭代發展的寶貴“風口”。乘勢而上,堅持創新驅動,我們將有望加速攻克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基礎研究相對不足、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力度不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過多依賴進口等一系列問題。沿着這一路徑堅持下去,中國製造業將具備更強的實力,提供更有價值、更具成本優勢和可填補市場空白的產品,推動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邁進。

在中國製造業強化其創新驅動的過程中,化工行業正在成為振興製造業、加速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抓手。作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基礎性行業,化工行業的產業鏈條長、資本技術密集程度高、產業帶動效應大。此外,化工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廣義上涵蓋化石原料的深加工和轉換、基本醫藥產品和醫藥製劑製造、橡膠和塑料製品製造等諸多領域。近年來,隨着新能源、5G通信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特種化學品、新材料等化工細分領域也在持續增長。

行業中確實存在不少設備裝置因為老化或可靠性降低導致了一些事故的案例,但中國民眾對於化工行業的認知以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仍然不夠充分和全面。行業的社會接受度,影響着其發展潛力和人才儲備。這一領域,亟需廣大從業者通過銳意創新去實現扭轉與突破,外資企業從其全球EHSS(環境可持續性、健康以及安全和安保)實踐中總結的寶貴經驗也非常具有借鑒意義。2022年6月,中國政府對企業設備更新改造進行了貼息並扣除了相關費用的所得稅。在政策推動下,2022年製造業投資實現了增長,企業用於設備改造的融資成本更是降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低。對此,我們期待看到這一趨勢的持續推進。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世界石化市場幾乎將近一半在中國。在全球化工產業鏈、供應鏈中,中國佔據着不可撼動的關鍵地位。在這樣一片廣袤且蓬勃的市場中,規模大(石油和化學工業共有外企7271家,規上企業佔全行業外企總數48.3%)、創新投入多(2016-2020年,R&D年均增幅10.7%)、盈利能力強(2016-2020年,利潤率從7.4%提升至9.7%)的外資化工企業被寄予了厚望,以助力中國化工行業更好地發揮自身支柱作用,“深”化推進制造業振興。

清晰戰略和從容定力是關鍵

穩定的預期,是市場經濟的“硬通貨”;對製造業來說,清晰的戰略和從容的定力更是制勝法寶。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雖多有承壓,但也成功地避開了通脹重擔,最大程度穩住了基本盤,為經濟發展積蓄了基本力量。


2022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凸顯了強勁的韌性。此外,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已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彰顯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活力;再次,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將達到5.2%,持續增長的潛力也蔚為可觀。中國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對於世界經濟的恢復,甚至經濟秩序的調整來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為化工從業者,我習慣用長周期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隨着所謂“後疫情時代”序幕的拉開,我也仍然堅持自己自疫情爆發以來,對中國國民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判斷。“長期向好”,意味着製造業將長期肩負着不斷煥新出發的使命,也意味着化工行業已經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中國將“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資”視為穩定經濟增長、推進高質量發展“關鍵一招”的戰略部署,這就需要堅定地改革與不懈地創新,激勵在華外企在中國這片廣闊天地里繼續深耕,助力實現製造業振興的“縱深”推進。

(作者為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總裁兼北亞區總裁)

李雷自2010年起擔任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總裁兼北亞區總裁,負責的業務範圍涵蓋大中華區、日本及韓國。他同時擔任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合資企業——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與福建能源化工集團公司的合資企業——中沙(福建)石化有限公司董事,以及沙伯基礎(上海)商貿公司董事長,沙伯基礎實業公司董事長及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外資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化學品製造商協會理事。他還曾擔任上屆全球甲醇協會(Global Methanol Institute)董事會主席。

李雷出生於中國大連,在其30年豐富工作經歷中先後在跨國公司擔任過多個領導職位,對中國的化工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和人脈。他的工作經歷橫跨銷售、業務開發、技術轉讓、企業併購等部門,擔任過業務板塊負責人、國家總裁、合資企業董事會成員等職位。他曾在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美國跨國企業比如歐文斯科寧、羅門哈斯/陶氏化學、孟山都/首諾和德國公司魯奇等公司擔任要職。加盟SABIC之前,他曾擔任美國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作為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外資委、國際化學品製造商協會(AICM)以及中國歐美同學會的常務理事,李雷經常在中國各大論壇和知名大學發表主題演講。 具有豐富的跨國企業全球經營, 公司治理和企業微觀管理,投資發展,企業兼并和收購, 科技創新,領導力培養和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知識及經驗。

李雷80年代末期曾任北京化工學院工業管理工程系副主任及中南海職工大學兼職教師。李雷後在歐洲和北美學習、工作了10年,於1994年及2006年分別回到中國工作。他擁有北京化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1982年畢業)以及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全日制MBA學位(1992年畢業),並榮獲六質管理黑帶認證(Six Sigma Black Belt)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管理培訓證書。

Tags: 觀點

其他資訊

航空

伊頓上飛(上海)航空管路製造有限公司臨港新片區廠房項目啟動儀式舉行

2025年10月30日
能源

巴斯夫杉杉與中國燃氣攜手打造大型智能儲能電站投運,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2025年10月29日
化工

伊士曼與行業夥伴攜手合作,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5年10月29日
綜合工業

ABB八赴進博,以數智創新驅動零碳未來

2025年10月29日
醫藥醫療

復星醫藥發布2025年三季報:創新成果持續兌現,前三季度創新藥品收入超67億元

2025年10月29日
綜合工業

新“智”湧現“慧”聚人氣,中聯重科精彩亮相2025中國國際農機展

2025年10月28日
<簡體> <繁體>

新“智”湧現“慧”聚人氣,中聯重科精彩亮相2025中國國際農機展

2025年10月28日

...

中興通訊聯合菜鳥打造長沙超級智能工廠,獲國家智能製造最高等級認證

2025年10月11日

...

梅特勒托利多成都工廠十周年慶典儀式圓滿落幕

2025年10月23日

...

NBA中國與阿里雲宣布達成多年合作煥新球迷體驗

2025年10月10日

...

可口可樂加碼在華投資,西部中原沿海布局升級

2025年10月18日

...

強生醫療科技攜手行業專家和丁香園共同啟動“房顫百問百答答案書”項目 助力提升房顫診療理念規範化

2025年10月18日

...

復星醫藥與赫爾森集團達成止吐藥物磷奈匹坦帕洛諾司瓊注射用濃溶液本地化生產戰略合作

2025年10月23日

...

理想汽車2025年9月交付33,951輛

2025年10月11日

...

加速在華智能出行布局 采埃孚制動系統新工廠正式投產

2025年10月19日

...

伊士曼與行業夥伴攜手合作,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5年10月29日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致力於促進全球跨國公司、機構在華貿易、投資與業務發展;促進大中華區業務交流與合作;關注最新企業動態和行業趨勢;分享經營與管理經驗;傳播卓越理念,為各方在華取得商業成功,促進可持續發展、友好交流貢獻力量。

聯 系 我 們 | CONTACT US

商務合作聯繫:  partnership#apac-business.com

媒體資訊聯繫:  editor#apac-business.com

人力資源聯繫:  hr#apac-business.com

* (替換# 為 @)

www.apac-business.com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14020101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