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飞机滑跑起飞、直上云霄,发动机的轰鸣声线响彻机场,我国企业又在一个新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携手南航物流,海尔生物医疗旗下鸿鹄航空科技完成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首飞。
从不知航空温控集装箱为何物,在该领域处处受制于国外企业,到打破垄断,加速国产替代,海尔仅用了1年的时间。而这一突破,也让海尔正式成为中国航空温控领域的首位“破局者”。
打破垄断:探路科技“无人区”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生物制药等温度敏感性物资的需求日益扩大,航空冷链运输这一时效性更高、安全性更佳的运输方式趋于主流。然而,在日渐扩张的市场规模下,适用于高端温控方案的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却面临着长期由欧美企业垄断的格局。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想要走出国门,采用主动式温控方案时,不得不和国外垄断厂商合作,但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一方面是货物运输量日益扩大,打造自己专业、强大的航空温控运输体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技术门槛下,涉足科技“无人区”面临巨大挑战。谈及入局航空温控领域的缘由,鸿鹄航空科技总经理孟志刚有着颇多感慨。
由于航空温控集装箱性能要求异常苛刻,对于初次探路的海尔生物医疗而言,攻克主动式航空温控技术难关,制造出拥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温控集装箱,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在如何解决温度均匀性和续航时间这两个关键性指标上。
“就拿温控环节来说,我们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多区段的温度测试,中间历经了反复多次的测试对比,总结出一套温度控制策略,可以精准均匀地控制箱体内部温度。”海尔生物医疗航空温控研发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为了更好地确保续航时间,通过对比、实验和修改设计后,我们确定最优解决方案,这也使得我们的温控箱相比于国外同类型产品,续航时间延长近50%,方便用户使用。”
搭建开放生态:制定产品标准
从敏锐洞察行业先机,切入航空温控领域到自主研发成功,海尔能够“领航”航空温控领域,不仅在于其发掘高潜力增长领域的前瞻性,更得益于海尔在低温存储领域数十年的技术沉淀和智能制造经验。孟志刚介绍,“依托海尔30余年科技创新底蕴,在航空温控集装箱研发的箱体、制冷系统、电控方面,海尔生物医疗也有着雄厚的技术积累,也很容易实现从原有固定低温存储场景到航空运输场景的拓展”。
得益于领先的温控技术,在研发过程中,海尔可解决制冷系统、温控系统技术难题,但要想完善高质量、高标准的航空冷链运输服务场景,更要联合多方生态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像电池、底盘等关键部件,现有厂家大多与国外供应链厂家签署独家协议。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突破,我们与国内相关供应链、厂家共创研究解决方案,实现了各环节的紧密链接。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在查阅上千份档案资料后,我们筛选出50多项相关的内容,与民航局共创10余项的(试验)审定基础,定下产品相关的标准。”海尔生物医疗航空温控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托全球“10+N”创新研发生态体系,海尔不断打破边界,搭建共创共享生态,促进产业创新融通发展。在海尔HOPE创新生态平台上,汇聚全球创新资源100万+,专家资源20万+,创新资源与用户需求精准无缝对接,推动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在海尔这个完全开放包容的平台,我们整合了高校、航空公司、货代、运营厂家等多种资源,围绕航空冷链物流领域,联合布局,共建覆盖全球的远距离航空温控运输生态平台,这也为我们的科技创新提供助力,加速成果转化。”孟志刚介绍。
科创争先: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凭借科创技术的领先性和融合性,海尔生物医疗正式入局航空温控产业,新技术、新方案的不断涌现,使其在多元场景布局的广度和速度有了更多可能。孟志刚表示,未来,海尔生物医疗将聚焦于航空温控场景,做好产业化及基础平台的建设。“我们要布好三张网,第一张网叫航线网,要在全球主要机场间形成可达的航线通道;第二个叫运营网,要在辐射全球的运营站点,提供充电、清洁等多种服务;第三个叫维护网,要实现产品的全球维护,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
从落后于人到后发先至,海尔生物医疗在航空温控领域的“突围”,更是我国航空冷链运输行业的一次引领性突破。打开市场、建立生态、继而带动该产业链的发展,在突破核心技术领域的路上,中国航空温控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亦不断切实可行。
“随着航空温控集装箱业务的开展,更多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厂商跟随海尔的步伐同步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和行业。”孟志刚谈到,在推进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中,产业竞争力的集体进阶需依赖科技力量的“硬实力”,这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亦要充分释放国内高端装备产业产能,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力。
聚焦智慧家庭、产业互联网、大健康三大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竞争版图上,海尔已然成为探路者之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海尔成立科学与技术委员会,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开放创新体系的优势、从原创技术到产业链成果转化的优势、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相结合的融合创新优势,秉持共赢共生的理念,海尔正不断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领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