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飛機滑跑起飛、直上雲霄,發動機的轟鳴聲線響徹機場,我國企業又在一個新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
攜手南航物流,海爾生物醫療旗下鴻鵠航空科技完成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首飛。
從不知航空溫控集裝箱為何物,在該領域處處受制於國外企業,到打破壟斷,加速國產替代,海爾僅用了1年的時間。而這一突破,也讓海爾正式成為中國航空溫控領域的首位“破局者”。
打破壟斷:探路科技“無人區”
近年來,隨着市場對生物製藥等溫度敏感性物資的需求日益擴大,航空冷鏈運輸這一時效性更高、安全性更佳的運輸方式趨於主流。然而,在日漸擴張的市場規模下,適用於高端溫控方案的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卻面臨著長期由歐美企業壟斷的格局。
“中國生物製藥企業想要走出國門,採用主動式溫控方案時,不得不和國外壟斷廠商合作,但往往處於被動的狀態。”一方面是貨物運輸量日益擴大,打造自己專業、強大的航空溫控運輸體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技術門檻下,涉足科技“無人區”面臨巨大挑戰。談及入局航空溫控領域的緣由,鴻鵠航空科技總經理孟志剛有着頗多感慨。
由於航空溫控集裝箱性能要求異常苛刻,對於初次探路的海爾生物醫療而言,攻克主動式航空溫控技術難關,製造出擁有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溫控集裝箱,難度可想而知,尤其在如何解決溫度均勻性和續航時間這兩個關鍵性指標上。
“就拿溫控環節來說,我們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多區段的溫度測試,中間歷經了反覆多次的測試對比,總結出一套溫度控制策略,可以精準均勻地控制箱體內部溫度。”海爾生物醫療航空溫控研發相關負責人表示。“而為了更好地確保續航時間,通過對比、實驗和修改設計後,我們確定最優解決方案,這也使得我們的溫控箱相比於國外同類型產品,續航時間延長近50%,方便用戶使用。”
搭建開放生態:制定產品標準
從敏銳洞察行業先機,切入航空溫控領域到自主研發成功,海爾能夠“領航”航空溫控領域,不僅在於其發掘高潛力增長領域的前瞻性,更得益於海爾在低溫存儲領域數十年的技術沉澱和智能製造經驗。孟志剛介紹,“依託海爾30餘年科技創新底蘊,在航空溫控集裝箱研發的箱體、製冷系統、電控方面,海爾生物醫療也有着雄厚的技術積累,也很容易實現從原有固定低溫存儲場景到航空運輸場景的拓展”。
得益於領先的溫控技術,在研發過程中,海爾可解決製冷系統、溫控系統技術難題,但要想完善高質量、高標準的航空冷鏈運輸服務場景,更要聯合多方生態力量,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向前。
“像電池、底盤等關鍵部件,現有廠家大多與國外供應鏈廠家簽署獨家協議。為了實現供應鏈的突破,我們與國內相關供應鏈、廠家共創研究解決方案,實現了各環節的緊密鏈接。同時,由於缺乏相關標準,在查閱上千份檔案資料後,我們篩選出50多項相關的內容,與民航局共創10餘項的(試驗)審定基礎,定下產品相關的標準。”海爾生物醫療航空溫控產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依託全球“10+N”創新研發生態體系,海爾不斷打破邊界,搭建共創共享生態,促進產業創新融通發展。在海爾HOPE創新生態平台上,匯聚全球創新資源100萬+,專家資源20萬+,創新資源與用戶需求精準無縫對接,推動協同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在海爾這個完全開放包容的平台,我們整合了高校、航空公司、貨代、運營廠家等多種資源,圍繞航空冷鏈物流領域,聯合布局,共建覆蓋全球的遠距離航空溫控運輸生態平台,這也為我們的科技創新提供助力,加速成果轉化。”孟志剛介紹。
科創爭先:中國技術走向世界
憑藉科創技術的領先性和融合性,海爾生物醫療正式入局航空溫控產業,新技術、新方案的不斷湧現,使其在多元場景布局的廣度和速度有了更多可能。孟志剛表示,未來,海爾生物醫療將聚焦於航空溫控場景,做好產業化及基礎平台的建設。“我們要布好三張網,第一張網叫航線網,要在全球主要機場間形成可達的航線通道;第二個叫運營網,要在輻射全球的運營站點,提供充電、清潔等多種服務;第三個叫維護網,要實現產品的全球維護,為用戶提供深度服務。”
從落後於人到後發先至,海爾生物醫療在航空溫控領域的“突圍”,更是我國航空冷鏈運輸行業的一次引領性突破。打開市場、建立生態、繼而帶動該產業鏈的發展,在突破核心技術領域的路上,中國航空溫控技術的創新成果轉化亦不斷切實可行。
“隨着航空溫控集裝箱業務的開展,更多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廠商跟隨海爾的步伐同步發展,形成一個生態和行業。”孟志剛談到,在推進高端裝備國產化替代的進程中,產業競爭力的集體進階需依賴科技力量的“硬實力”,這一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亦要充分釋放國內高端裝備產業產能,提升整個產業鏈競爭力。
聚焦智慧家庭、產業互聯網、大健康三大產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競爭版圖上,海爾已然成為探路者之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助力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年初,海爾成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未來將進一步發揮開放創新體系的優勢、從原創技術到產業鏈成果轉化的優勢、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相結合的融合創新優勢,秉持共贏共生的理念,海爾正不斷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領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