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由十萬多個飲料瓶回收再生而成的“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主題展亮相上海市長壽路街道的創享塔創意園區。該主題展由可口可樂中國、長壽路街道及上海日報社聯合發起,旨在推進飲料瓶回收再生的公眾宣傳,探索飲料瓶循環利用的社區閉環模式,共創社區循環美學。
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
“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主題展以時間循環為靈感,以資源循環為核心設計理念,通過“回收我”、“回頭見”、“回來了”三大藝術裝置,具象化地呈現了塑料瓶從回收到再生成為不同物品的循環之旅,以“可觀”、“可感”、“可觸”的方式,讓公眾切身感受到飲料瓶回收再生的價值和環保美學的魅力。通過回收,每一個PET飲料瓶都擁有無止境的生命周期,在時間的周而復始中得到循環與利用,持續煥發新生。
“回頭見”飲料瓶回收箱指引公眾進行正確的飲料瓶回收方式:將飲料瓶擠扁後投入回收箱,有效節約回收空間。
“回頭見”的透明歇腳驛站造型藝術裝置里,展示了飲料瓶回收處理後形成的顆粒和布料,這是飲料瓶循環再生的中間階段,也是飲料瓶回收後的初次“變身”。
顆粒和布料通過特殊的處理、設計與加工後,最終製成“回來了”裝置里陳列的絢麗花朵、藝術裝置以及日用品等多種物品。該展陳向公眾展示了PET材質的延展性,生動地告訴公眾:被回收的飲料瓶又“回來了”。
從左至右: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政治學系主任劉建軍;可口可樂中國企業品牌及公關傳播總經理王星蓉;普陀區副區長張永;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普陀區宣傳部副部長宋勝利;長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平;上海日報社社長朱家健;普陀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郭傑
談及“回收我,回頭見”主題活動的設立初衷,可口可樂中國企業品牌及公關總經理王星蓉表示:“自2018年提出‘天下無廢’可持續包裝願景以來,可口可樂公司持續推動了飲料瓶回收利用的諸多舉措。此次,可口可樂中國攜手長壽路街道共同打造‘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是我們立足社區、與社區共同探索和構建循環經濟新模式的又一次創新。我們希望能夠藉助這種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意義的展覽形式,讓更多公眾了解飲料瓶循環利用的價值與意義,並鼓勵公眾參與其中,將‘意識’化為‘實踐’,共同推動飲料瓶循環利用的社會實踐。”
啟動儀式現場,長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平也提到:“作為上海市社區建設模範街道與上海市文明社區,長壽路街道積極響應政府建設‘綠色中國’與‘無廢城市’的號召,在踐行生活垃圾分類、社區環境治理、提升居民環保意識方面始終發揮着積極的先鋒帶頭作用。我們希望通過跨界聯合可口可樂公司打造塑料瓶循環再生創意展示,加強轄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並充分利用與借鑒跨國公司在循環經濟領域的豐富經驗,提升社區廢棄物回收與循環利用的效率,也希望更多的市民朋友在輕鬆看展的同時,也能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社區的環保事業中來,共建‘無廢社區’。”
即日起至2022年4月22日,該主題展將在長壽路街道進行為期一年的展出,同時,居民可在長壽路街道的12個指定兌換點,參與每月一次的回收飲料瓶兌換可口可樂公司全品類飲品的活動。另外,回收後的飲料瓶將進入指定的回收和加工機構,再次獲得“新生”——成為rPET(回收PET材質)公共設施再次回到社區、回饋居民,創建飲料瓶循環再生的社區閉環模式。
啟動儀式結束後,現場舉辦了以“通過跨國企業社會責任重構國際社區”為主題的圓桌論壇,論壇邀請了跨國企業代表可口可樂中國、社區街道代表長壽路街道、媒體代表上海日報社以及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歐美處、復旦大學學者代表,共同探討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與國際社區建設雙贏之路,力求探索出一個現代化國際都市環保治理的新模式。
自去年9月開啟為期一年的飲料瓶回收行動以來,可口可樂中國協同社會各界力量,成功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社區循環再生新模式。此次在長壽路街道啟動“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是可口可樂中國探索飲料瓶循環再生閉環模式的又一個重要實踐範本。未來,可口可樂中國將在其“天下無廢”可持續包裝願景的指引下,持續致力於飲料瓶回收循環的公眾傳播,提升公眾對飲料瓶再生價值的認知,鼓勵更多公眾參與到飲料瓶回收的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