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肯錫最新報告《中國TOP40銀行價值創造排行榜(2021)——三重轉型,戰勝不確定性》中,我們回顧了2020-2021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價值創造情況,並就後疫情時代銀行如何通過三重轉型戰勝不確定性、實現高質量穩步發展提出一系列行動建議。
2020年以來,疫情仍在全球各地肆虐,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在中國,隨着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增長正在有序重啟,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銀行業整體下降明顯;但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場動能逐步恢復,2021年上半年TOP40家銀行業績顯著提高,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水平。中國銀行業經受住了這場大考,並在宏觀經濟復蘇的背景下迎來疫情後發展新機遇。然而,展望未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依舊存在,行業監管持續趨嚴,均對銀行業的短期業績表現、長期經營能力以及應對未來市場和政策變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中國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曲向軍表示:“過去六年,我們持續關注中國TOP40家銀行價值創造情況,這一長期視角帶來一些頗具價值的發現:一、強者恆強,兩極分化明顯。表現優異的部分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經濟利潤、RAROC排名在六年多來始終穩居前列;但另外一些銀行由於風險控制不力等因素,業績顯著下滑。二、新型價值型銀行後來居上。部分優秀城商行,近幾年各指標排名有較大提升。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發現,業績領先銀行普遍在價值創造五大利器,即定價能力、中收創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資本管理能力上表現優於同儕或是提升較快,而業績下滑銀行在這五大能力上存在短板。”
後疫情時代市場環境出現一系列新的變化,監管部門對銀行業在支持實體經濟和加強風險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銀行價值創造面臨五大挑戰:首先,銀行資產端面臨結構性調整,需探索和新興產業的創新合作模式。第二,作為銀行增長新動能的中間業務競爭白熱化,如何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突圍成為銀行業的重要課題。第三,傳統經營模式和渠道受到挑戰,如何推動金融創新並實現規模化值得銀行管理者思考。第四,經濟結構改變對風險控制提出新要求,銀行風險管理效率及風險決策質量均需提升。最後,國內銀行數字化資源規劃與產效管理能力有待強化。
2021年報告繼續選取40家代表性銀行作為樣本,樣本銀行與去年一致。報告主要基於該40家銀行2020年與2021年上半年年報資料,計算各家銀行2020年與2021年年化價值創造情況並進行排名。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業年度統計資料,截至2020年底,這40家銀行管理了中國商業銀行業82%的資產,貢獻了約91%的稅後凈利潤。因此,這些銀行具有足夠的行業代表性。
最新研究成果:
一、受疫情影響,2020年銀行業整體業績較上年下降;而隨着經濟逐步恢復,2021年上半年銀行業經濟利潤及平均資本回報率(RAROC)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水平。
2020年TOP40家銀行合計實現經濟利潤約3,451億元人民幣[1];RAROC為14.35%,較2019年的15.93%下降1.58個百分點。
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場動能逐步恢復,預計TOP40家銀行2021年經濟利潤和RAROC均將顯著提高,恢復態勢明顯。從2021年上半年的分析來看,TOP40家銀行合計年化後[2]的稅前利潤為24,546億元,經濟利潤為5,946億元,同比大幅上升約72%,年化RAROC恢復至15.84%,較2020年回升1.49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2020年TOP40家銀行中僅16家經濟利潤為正值;而2021年上半年有29家銀行年化經濟利潤為正值,37家銀行年化RAROC較2020年有所提升,其中24家銀行年化RAROC預計將提升並超越其2019年水平,行業整體穩步復蘇。
二、銀行貸款行業組合併未創造價值,行業組合配置或將面臨調整。銀行將圍繞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調整業務結構。
在疫情衝擊下,中國TOP40家銀行的貸款組合併未創造價值,2020年經濟利潤為-2,116億元;風險調整後RAROC為10.40%,較2019年的11.31%下降0.91個百分點。報告進一步分析了對公各行業的價值創造後發現,2020年15個對公行業貸款RAROC為正,5個為負。RAROC排名靠前的行業是金融、公共管理、衛生、水利環境、電力能源和租賃商務。
回溯2015年到2020年TOP40家銀行各貸款行業RAROC的排名變化,我們發現,歷年來各行業排名變化不大,表現好的行業始終獲得較高的RAROC,因此銀行可繼續加大重點行業的投入。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寧人表示:“隨着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行業組合配置將面臨調整。僅靠傳統業務轉型和信貸業務無法提升銀行收益能力,建議銀行圍繞‘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大力支持綠色金融、聚焦交易金融,抓住新經濟的發展機遇,開闢產業發展新局面。”
三、銀行業依然存在一定風險壓力,需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化風險管理能力。
受疫情影響,2020年TOP40家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有所提高,從2019年的1.48%升至2020年的1.55%,平均撥備覆蓋率由2019年的平均246%降至2020年的239%,整體風險指標表現不如2019年。較弱的風險管理和處置能力會吞噬大量利潤,阻礙銀行創造經濟利潤。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韓峰表示:“銀行需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化風險管理能力。隨着金融科技的不斷成熟,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及搭載大數據的分析及算法,銀行可在核心業務建立智能化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從而釋放巨大價值。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風險決策效率和質量,對業務進行有效監測及合規管控,為銀行構築新的價值護城河。”
四、從產能來看,隨着凈息差進一步縮窄,建議銀行在收入端做大數字化、智能化高收益資產業務,同時實現中收業務高質量發展;在資源分配端,除了關注傳統業務成本優化,也應加大新業務等資源投入,優化投入產出效益管理,實現資源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
雖然TOP40家銀行2021年上半年業績均顯著提高,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水平,但隨着宏觀環境變化,銀行的效益提升仍面臨諸多挑戰:
收入端:從凈息差來看,2016年以來,商業銀行凈息差持續大幅度下降,建議銀行在收入端做大數字化智能化高收益資產業務。同時,我們也發現,銀行僅靠傳統業務轉型無法提升凈利息收益能力。從中收來看,由於銀行中收創造能力對經濟利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經過多年發展,承載銀行增長新動能的中間業務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如何突圍並真正實現中收業務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家銀行的重要課題。我們建議銀行以客戶為中心,通過數字化、生態化手段進行深度客戶經營,積極開拓財富管理等中間業務,不斷創新業務模式,並積極與金融科技開放合作,實現服務/產品創新及向更高水平的輕資產模式轉型,以應對市場變化。
成本端:從成本收入比來看,2020年TOP40家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為28.09%,略低於去年的28.64%。但我們也觀察到,一些資源投放到位的銀行即使成本收入比高於行業均值,仍能實現不錯的經濟利潤和RAROC。這說明銀行在關注傳統業務成本優化的同時,也應加大新業務、技術、人力等資源投入,同時在公司業務與零售業務、中颱風控和後台運營、傳統業務與數字化/科技創新/生態拓展等領域,做好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產效管理,實現資源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
五、推動三重轉型,戰勝不確定性
麥肯錫通過分析國內外多家金融機構的領先實踐與經驗,總結了“三重轉型戰略”:
- 第一重轉型: 以客戶為中心,做好數字化、生態化客戶經營,舉措包括:
- 基於數據驅動的細分客群,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深度客戶經營;
- 做大場景化生態銀行;
- 提供全渠道卓越客戶體驗。
第二重轉型: 規模化創新,抓住未來發展新機遇,舉措包括:
- 實現財富管理價值鏈端到端數字化;
- 做大數字化、智能化高收益資產業務;
- 聚焦公司交易銀行業務;
- 創新綠色金融 (ESG)業務。
第三重轉型: 精細化、智能化、敏捷化,提高效率及韌性,舉措包括:
- 提升資源配置的精細化產效管理能力;
- 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化風險管理能力;
- 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提升市場反應速度及應對能力。
隨着疫情管控常態化、宏觀經濟逐步復蘇,全國銀行業經營也逐漸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然而,這次疫情凸顯了傳統銀行經營模式的弊端,擺在各類銀行面前的轉型挑戰更加嚴峻且迫切。要實現逆境重生、化危機為轉機,銀行從業者需要審慎思考,從長計議,通過部署三重轉型戰略及相關舉措,真正建立起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新發展模式,從而在動蕩的內外部市場環境中駕馭市場浪潮,實現高質量穩步發展。
1根據 2020 年銀行業實際發展情況,今年的報告將中國銀行業的最低資本回報率維持在 12%,與 2019 年持平,並以此作為計算銀行資本成本和經濟利潤的依據。
2 截至報告完稿時,各銀行 2021 年全年利潤尚未發布,為便於跨年度比較,僅將 2021 年上半年利潤 *2 進行年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