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1%。
科學技術部日前發布通報,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伴隨着科技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比重不斷加大,中國經濟克服疫情影響和國際局勢變化,保持韌性逆勢上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同時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
企業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微觀載體,在新發展格局下,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努力掌握關鍵技術自主權,有利於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新發展格局中,中國企業需要依靠哪些要素實現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呢?
科技創新提升了中國技術自主權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小芬認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關鍵詞是科技要自主、產業鏈要安全、內需驅動。外循環的核心關鍵詞是高水平開放,以及高質量發展。內循環和外循環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企業,企業在雙循環過程中要真正發揮內需驅動、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處於非常關鍵的核心位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普遍較低,科技創新欠賬帶來了市場飽和、產品趨同、低價競爭等後遺症。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能否保持持續技術創新對於增強中國技術自主權影響重大。
以家電領域為例,“十三五”期間中國家電行業評選出10大原創科技,海爾獨佔6席,而這些技術不僅引領着中國家電行業的不斷進步,也對全球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發改委近期發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評價結果。在1744家參評企業中,海爾集團以95.3分獲評優秀等級,這是海爾連續13次得分排名行業第一。持續堅持技術自主創新,也讓海爾的科技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截至2021年,海爾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佔全行業的2/3;累計獲得國家專利金獎10項,位列行業第一;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7.5萬項,其中發明專利佔比超63%。 在家電領域之外,海爾也有不少原創科技成果突破了行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引領着行業不斷發展。在腫瘤治療領域,不出血、低損傷、療程短、療效迅速的頭部伽瑪刀治療系統深受好評,但國內市場一直依賴國外進口設備。海爾盈康生命旗下的瑪西普是中國伽瑪刀市場“領頭羊”,通過技術創新推出三代自主知識產權的伽瑪刀,擁有6項國內專利和3項美國專利、37項軟件著作權,成功打破了國際大型公司的壟斷。這一設備還進入了全美排名前5的孟菲斯衛理公會大學醫院,為全球患者提供“中國方案”。
海爾基於三十餘年的製造經驗和數字化轉型實踐沉澱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卡奧斯也已經成為工業互聯網科技創新的領軍者。通過布局關鍵技術,卡奧斯打造了以BaaS引擎為核心的共性基礎技術平台,並藉助平台沉澱的數據力、仿真力等六大賦能能力,為企業提供平台化設計、智能化製造等六化賦能解決方案,滿足千企千面的轉型需求。如今卡奧斯已經先後主導參與制定了53項國家標準、7項國際標準,成為被國際三大標準組織IEEE、ISO、IEC共同批准制定大規模定製國際標準的平台,為中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掌握國際話語權樹立了典範。
今天的海爾已不局限於家電行業,而是堅定生態品牌戰略,通過科技打造物聯網時代引領的創新生態。
技術創新的基石是體系創新
“最大的一個感悟是,做企業就是做人:企業即人,人即企業。”海爾集團創始人、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在總結帶領海爾近40年創業歷程的體會與感悟時曾這樣說。
技術創新靠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發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在於體系創新。今年初,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宣布海爾集團董事局成立5大委員會,分別為戰略與投資委員會、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薪酬與提名委員會、審計與風控委員會以及人單合一引領委員會。
其中,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目的在於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體系的三大優勢,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聚力解決困擾行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目前海爾已經在全球建立了“10+N”創新體系,覆蓋五大洲、20餘個國家和地區,鏈接了超過20萬名專家,凝聚全球資源,實現了開放式創新,讓全球資源加速中國自主創新。
近10年內,海爾創造了170餘項對行業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技術,全部創新成果均快速轉化至產業鏈,並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不斷滿足着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海爾海創匯建立的創業加速平台,把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貫通,目前已經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業、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科技助力創業,創業加速科創”的融合創新新模式。
這其實就是海爾科技創新體系的三大優勢。
體系創新激發了人才科技創新的潛力和動力,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海爾生態中結出了累累碩果。以海爾智家為例,洗衣機原創科技持續引領着世界洗護行業的發展趨勢,首創直驅、免清洗、分區洗、空氣洗等多項洗護技術;首創除菌艙空調和洗空氣空調,實現一小時空氣除菌率99.9%;首創全空間保鮮科技和智能恆溫科技冰箱;自主研發金剛無縫膽支撐海爾熱水器歷經100萬次承壓測試,超過國際標準6倍的強度。
在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方面,卡奧斯推出“集裝箱式”工業互聯網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還打造了面向全場景的工業互聯網分布式操作系統——天工OS。
技術創新離不開管理創新
科技創新天然具有高度系統性和複雜性,需要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合理的統籌協調資源模式,這使得企業的管理模式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從創業之初,海爾就堅持“人的價值第一”,通過持續的管理創新激發每個人的創新活力。2005年,張瑞敏提出了“人單合一”這一符合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的商業管理模式,歷經10多年發展演進,這一模式已經在海爾生根發芽結果。
2022年初,海爾集團宣布成立薪酬與提名委員會,目的在於深化“創客制”的機制創新,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海爾平台上創業,並為在海爾平台上的所有員工提供創業的平台、創新的沃土,助其實現人生夢想,形成事業吸引人才、人才成就事業、事業激勵人才的正循環。
不同於傳統企業的激勵模式,海爾的創客制是在不改變企業集體所有制產權性質的基礎上,為激發全員創客創新活力而設計的創新機制。它實現了兩個顛覆:一是即使沒有股份,也可通過經營權的分享,獲得分享超值的機會。二是即使擁有股份,不創造增值,也沒機會獲得資本利得。在創客制下,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企業的創客合伙人。創客合伙人擁有三項權益:勞動所得、超值分享、資本利得,三者都遵循“只有增值,才有收益”的原則。
數據顯示,2021年,通過創客份額或股權獲得分享超值的創客合伙人範圍擴大至14681人;跟投創業公司、上市公司的人數較上年增加81%,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今,人單合一這一根植於中國創新土壤的管理模式正在從中國走向世界,吸引全球眾多企業紛紛學習。2021年,張瑞敏與歐洲管理髮展基金會主席Eric聯合簽發了全球首張人單合一國際認證證書,海爾成為首創管理模式國際標準的中國企業,開創了中國的管理模式走向世界的先河。日本富士通、法國迪卡儂、美國通用電氣等全球74個國家的超32萬家企業已經在學習、應用這種“中國智慧”。
顛覆存在百餘年的科層制,將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三權”——用人權、決策權、薪酬權讓渡給員工,海爾搭建了一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創業家”的平台,這不僅激發了每個員工的創新活力,也成為加速“雙創”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探索。
創新成果凝聚體現為生態品牌
企業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大眾對企業創新成果的認知大部分是通過品牌。相對於購買單品,今天的用戶更傾向於獲得整體場景體驗,而為了構建更多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場景,無數生態方聚集到一起創新,生態品牌也應運而生。
如今,海爾的生態涵蓋了智慧家庭、大健康、工業互聯網、場景物流、創業加速器等多個領域,這些創新成果又不斷孵化出生態新物種,也催生着科技創新的進一步增長。
例如在智慧家庭領域,海爾打造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圍繞用戶最佳體驗,聯合不同行業的幾千家生態資源方,打造了集家電、家居、家裝、家生活於一體的一站式定製智慧家服務,圍繞用戶的衣食住娛匯聚全產業鏈的創新要素,定製陽台、廚房、客廳、浴室、卧室等300多種智慧生活場景,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地體驗科技帶來的紅利,享受智能時代的便利,也為整個創新生態提供豐富的技術應用場景。
卡奧斯更是着力構建“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的產業新生態,已打造15個行業生態,覆蓋全國12大區域、全球20多個國家,持續科技創新、開展模式探索,鏈接企業近88萬家、服務企業7萬餘家。截至2021年底,卡奧斯已賦能青島企業3561家,新增工業產值超過210億元。3月4日,山東萊西突發疫情,在接到政府需求後,卡奧斯智慧應急平台第一時間響應,僅用10分鐘就配齊所需全部物資,以精準高效的物資保障能力為抗疫“保駕護航”,成為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如今,海爾集團連續3年作為唯一物聯網生態品牌蟬聯“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子公司海爾智家位列《財富》世界500強。海爾不僅在國內實現科技創新行業引領,還積極在國際上增強中國科技自主話語權,海爾是行業內率先覆蓋ISO、IEC、OCF、IEEE、Matter五大國際標準組織的企業,參與和主導97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或修訂。
在當下的物聯網時代,海爾堅持講好中國品牌故事,做好全球的用戶體驗,打造了高端品牌、場景品牌和生態品牌的三級品牌布局,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一站式的定製化美好生活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