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全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交易活動較為活躍。 根據調研機構 Greater China Business [華業網] 的統計,從2022年7月到2024年6月期間,產生了超過200筆各類跨境投資併購交易。
其中併購與股權投資較為活躍,其中不乏一些引起廣泛關注的交易案。 例如:麥當勞全球收購凱雷集團在麥當勞中國所持有的全部股份; 阿斯利康收購亘喜生物; 以及大眾汽車收購小鵬汽車股份等交易。
與此同時,合資正在成為中外企業推進業務發展的重要戰略選項,過去一段時間,新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的數量有所上升,外資公司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深化在華業務布局,而中國企業也通過合資提升企業國際化能力。
此外,跨國公司在華業務剝離與出售的交易也在增多,並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中國企業、私募基金與跨國公司都是這些出售業務的活躍買家,各方也通過收購與出售交易實現各自的商業價值。
以下是[華業網]從200筆跨境投資併購交易案中梳理出的50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交易項目。多位在華資深的投資併購領域的專業人士也對近年來的跨境投資與併購趨勢表達了各自的觀察與看法。
資深跨國顧問、英特華管理合伙人Eduardo Morcillo 孟逸風先生表示:在中國投資的新趨勢揭示了跨國公司的戰略轉變,行業整合和消費轉變促使企業適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如今企業信奉“三維中國”這樣一個理念,主要側重於三個關鍵點:第一、更深層次的本土化;第二、將中國定位為全球創新中心;第三、認識到中國企業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隨着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鞏固,企業需要擴大運營規模,以滿足“中國速度和成本”的需求,同時充分接受當地的實踐經驗和創新。中國企業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既創造了競爭機會,也創造了合作機會,因此跨國公司必須調整戰略,在這種不斷變化的高增長環境中取得成功。
安邁董事總經理及交易諮詢團隊亞洲區聯席領導人袁皈泰女士表示: 在過去的20年,中國曾經被跨國企業視為首選投資地。 但是受後疫情時代增長乏力、地緣局勢日益緊張、監管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國內競爭加劇等影響,近幾年來跨國企業對其在華業務及投資策略發生了變化。 部分跨國企業選擇出售、分拆中國業務,或制定“中國+”戰略,減少對華依賴並着力培養中國以外的運營能力。中國的經濟現狀也對過去二十年來蓬勃發展的私募股權行業產生了不利影響。其投資人要求加強對被投企業的退出,並在近期舉辦的新加坡私募股權投資大會(Super Return Conference)上形成了“DPI即新IRR”的共識。隨着IPO幾近停滯,若干投資標的競價結果不理想,很多私募股權基金轉向其他退出途徑,如向接續基金或私募股權二級基金(S基金)折價出售在手標的。
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鄭彥先生表示: 涉及中國的併購交易的趨勢呈現出“多樣性”。我們不僅看到入境併購交易,同時與注意到了越來越多中國公司為滲透海外市場而進行的出境投資併購交易。交易來源也呈現出了多樣性。我們最近代表一家中國公司與智利買家達成交易。除了歐盟和美國,我們還看到更多涉及南美、非洲和中東司法管轄區的跨境交易。最重要的是,併購交易的驅動力一直在隨着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動態角色而變化。如今,併購交易中的中國買家青睞那些擁有市場份額、成本效益高的原材料以及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的投資對象,這就像10-20年前西方投資者在審視中國併購目標時的方式一樣。如今科技的雙向交流更多,而中國過去只“進口”技術。
根據SS&C Intralinks 2024年第四季度併購交易數據,亞太地區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表現優於市場,該地區的新交易活動增長了20%以上。然而,與2023年第二季度的強勁表現相平衡,該地區環比持平。市場保持相對穩定,本季度末呈上升趨勢。在我們的超額表現預測的地區之中,中國大陸、香港和印度都處於上升趨勢,這也表明這些地區的增長將是持續的。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於2024年開展了一輪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在當前環境下,全球各大企業和投資機構對於跨境投資、併購、合資、業務剝離的一些最新動向。該調研報告幫助企業和機構一窺當下跨境投資的最新趨勢。
該調研報告是基於對 637 位來自各行業企業全球、亞太區、中國區總裁、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總法律顧問、戰略與併購負責人、財務與稅務負責人、事業部負責人、人力資源負責人,合資公司管理者、企業前員工以及投資顧問等專業人士的問卷以及案頭工作得出調研結果。如您希望索取 《中國併購合資與剝離調研報告2024》完整版資料,請發送郵件聯繫華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