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業網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全行業

安邁(Alvarez & Marsal)董事總經理袁皈泰女士訪談

by Anthony Huang
2025年5月20日
A A

袁女士現任安邁(Alvarez & Marsal)董事總經理,同時擔任全球交易諮詢部門(TAG)亞洲區的聯合負責人,是亞太區首位擔任這一要職的女性管理者。袁女士擁有超過28年的行業經驗,為客戶提供廣泛的交易諮詢服務,包括財務盡職調查及投後財務管理。她參與了中國市場一些規模最大的收購和私有化交易。近年來,袁女士帶領團隊協助多家機構完成了多個重大醫藥、消費等行業的股權投資與併購交易項目,對當前的企業併購及股權投資活動有着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袁女士,最近幾年,企業出售交易項目呈現出上升趨勢,您認為出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從安邁經手的這麼的項目來看,是否還有哪些新的交易趨勢?

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IPO審核標準的持續收緊重塑了一級市場退出路徑的格局。隨着監管機構對上市企業的盈利可持續性、合規性及行業定位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大量原計劃IPO的企業面臨上市周期拉長甚至擱淺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一級市場投資者不得不加速轉向非IPO退出渠道以緩解流動性壓力,推動併購重組、老股轉讓及產業整合等交易的活躍度明顯提升。

從市場最新動態觀察,產業資本的戰略性收購正成為非IPO退出的核心路徑。龍頭企業基於技術補強或生態擴張需求,對成長期企業的併購估值趨於理性,交易結構更側重價值提升而非單純財務回報。這種結構性轉變倒逼投資機構在投後管理中更注重標的與產業資源的對接能力,而非單一追求倍數膨脹。當前退出策略的多元化調整,本質是市場在IPO通道階段性收縮後形成的適應性機制,長期或將促進一級市場定價體系與產業價值的重構:

首先,資本越來越傾向於控股收購。 控股收購對於投資人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對併購資產的洞察能力,準確把握併購時機,也要有賦能及價值提升的方法論和落地能力,更要能合理有效運用槓桿增加投資回報。既要在投資期產生穩定收益(儘快收回投資成本),也要在投資周期內實現退出價值。

其次,國資與政府資金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地方引導基金和國有資本在一級市場佔比持續提升,投資方向更貼合國家戰略,如集成電路、新能源等“卡脖子”技術領域,市場化資金則需適應政策導向與產業深度結合的轉型挑戰。

最後,產業鏈整合與專業資本協同成為新常態。圍繞“鏈主企業”的生態投資模式熱情高漲,產業資本通過控股或參股方式整合上下遊資源,提升行業集中度。醫療健康領域,企業通過併購形成產業集群,強化商業化能力;科技領域則聚焦半導體、機器人等細分賽道,形成技術閉環。

這些趨勢共同勾勒出一級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路徑,長期價值創造逐漸取代短期套利邏輯。

 

財務盡職調查是一個專業度非常高的領域,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財務盡職調查的核心內容,為企業和投資人提供什麼方面的價值?

財務盡職調查是併購或投資交易中穿透財務表象、評估商業實質的核心環節。其核心內容聚焦於三大維度:一是財務數據真實性驗證,通過收入確認政策拆解、成本分攤邏輯分析及現金流勾稽關係核驗,識別報表粉飾或會計操縱風險;二是財務健康度診斷,包括現金流是否健康,債務結構可持續性、營運資本周轉效率及或有負債敞口評估,揭示企業隱性財務壓力;三是商業模式財務化重構,將業務模式轉化為可量化的財務模型,驗證盈利預測假設的合理性,例如客戶復購率對收入增長的支撐強度或技術迭代對毛利率的侵蝕效應。

對於投資人而言,其價值體現在風險定價與投後價值提升和戰略協同兩個層面。風險層面,通過識別稅務合規瑕疵、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潛在問題,為交易條款設計提供談判籌碼,例如設置賠償條款或調整交易對價支付節奏;戰略層面,深度分析客戶結構集中度、研發投入轉化率等指標,幫助買方判斷標的與自身業務整合後的協同價值空間,避免為“財務數據光環”支付溢價。

當前市場環境下,隨着成長性投資向控股併購的轉移,財務盡調更加註重價值發現。舉個例子:財務盡調就像用“放大鏡”看企業財務信息,找到投後提升業績的新機會。比如:(1)看哪些產品或客戶最賺錢(比如某個地區的產品利潤特別高,但之前沒重點推);(2)算清楚擴產能到底劃不划算(比如發現產量增加30%,單位成本能降15%);(3)觀察資金周轉效率和現金流的健康評估;(4)排除特殊事件影響(比如去年利潤高是因為政府補貼,要把這些水分擠掉)。通過算清這些明細賬,就能鎖定真實增長空間,把錢投到真正能“錢生錢”的地方。

 

安邁(Alvarez & Marsal)董事總經理袁皈泰女士訪談

盡職調查是促成交易,還是讓交易告吹? 如何在風險與機遇之間找到平衡點?

盡職調查既非單純促成交易的工具,亦非刻意製造障礙的“否決者”,其本質是通過系統性信息解構,將交易雙方的認知差轉化為可量化、可管理的風險敞口。在實務中,交易成敗往往取決於盡調發現的問題是否具備可補救性,以及買賣雙方對風險定價的博弈空間。例如,發現標的公司存在大額關聯交易時,需穿透核查交易實質:若屬於短期資金拆借且能通過債務重組清理,可能推動交易條款調整;但若涉及持續性的利益輸送機制,則可能觸發交易終止。

平衡風險與機遇的關鍵在於建立三維評估框架。首先,區分“致命缺陷”與“可控風險”:核心技術專利歸屬不清、核心團隊競業限制缺失等結構性缺陷往往難以補救,而稅務瑕疵或存貨周轉率低下可通過協議約束或運營優化對沖。其次,以動態視角評估風險演化:在新能源等政策敏感行業,需模擬補貼退坡、碳關稅徵收等變量對標的盈利模型的重構效應。最後,將盡調結論轉化為交易架構設計——通過Earn-out條款將部分對價與未來業績掛鈎,或設置分手費機制保護買方,既保留交易機會又構築風險防火牆。

當前市場環境下,交易雙方對盡調的價值認知正發生深刻轉變。買方不再追求“零風險”,而是通過盡調劃定風險邊界,測算自身資源能否有效承接;賣方則藉助盡調預判買方關注點,提前修複數據斷點以提升估值談判籌碼。這種雙向校準過程,恰恰體現了成熟資本市場的理性進化。

 

能否分享一兩個您個人或者團隊遭遇過的比較重大或者特別的案例和故事?

案例一:消失的“現金流”
某智能硬件公司融資時,財務數據顯示其年營收快速增長,毛利率超過50%,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正。一家產業資本擬溢價收購,但盡調團隊在倉庫記錄中發現蹊蹺:賬麵價值6000萬元的“定製產品”庫存,實際為未完成封裝的在產品,且採購合同顯示該批材料3個月前已全額付款。進一步穿透發現,供應商實為創始團隊控制的海外殼公司,採購價高於市場價40%。更致命的是,所謂“正向經營活動現金流”實為將虛構的設備採購款轉移至關聯方並以虛構銷售的方式收回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的美化。

案例二:跨境“技術授權”迷局
某新能源電池企業的出售項目中,併購盡調中發現其核心專利均來自德國某研究機構的技術授權。表面看,合同約定每年支付200萬歐元授權費,但團隊在追蹤跨境資金流時發現異常:企業實際通過香港子公司向巴拿馬空殼公司支付“技術服務費”,再經多層架構迴流至實控人海外賬戶,形成閉環資金鏈。更深入核查發現,該技術授權協議包含隱性條款——若企業股權變更,需一次性支付2億歐元終止費。這一設計實質將核心資產與創始人綁定,導致收購方可能瞬間喪失技術使用權。交易最終因無法剝離該風險而終止,盡調提前預警避免買方踏入合規雷區。

這兩個案例揭示了財務盡調的一些核心價值:
穿透商業實質:第一個案例中,傳統財務指標與現金流分析失效,必須結合物理庫存驗證、關聯方穿透才能識破收入虛增;
解構法律財務耦合風險:第二個案例表面是技術授權協議,實則通過財務支付條款與離岸架構設計,達成隱性控制權鎖定;
動態博弈思維:問題發現後並非必然導致交易流產,而是推動交易架構創新(如案例一對賭條款設計),這正是專業機構的價值所在。

 

安邁(Alvarez & Marsal)董事總經理袁皈泰女士訪談

您目前是全球交易諮詢部門(TAG)亞洲區的聯合負責人,應該是第一位擔任這個要職的女性管理者,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個人職業經歷。當初是什麼契機讓您進入這個的領域?對於年輕的顧問,特別是女性從業者,能否分享一些您的人生經驗和感悟。

我的職業旅程始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與交易諮詢領域,深耕十餘年成長為私募基金與盡職調查團隊的核心領導者,主導過消費、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跨境併購項目。親歷國內投融資及併購市場的潮起潮落,尤其是監管趨緊後交易風險的凸顯,我深刻意識到財務盡職調查(FDD)在風險預判與價值錨定中的關鍵作用——它不僅是交易的“婚前體檢”,更是戰略落地的基石。2023年加入安邁並擔任亞洲區交易諮詢聯席領導人,源於我對財務盡職調查行業轉型的洞察:在IPO收緊的背景下,產業整合與併購退出成為主流,而安邁的務實風格與全球化平台能更高效地賦能客戶跨越複雜交易周期,實現長期價值創造。

超過二十八年的諮詢顧問經驗,對於年輕同行,特別是女性從業者,有一些經驗或許值得參考。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要有追求卓越的決心和勇氣。無論是在客戶服務還是在自身素質培養方面,要有突破舒適區的力量,也要有誠實面對自己不足的包容度。在職業道路的發展上,積極追求更寬更廣的角色,要從一個“專家”成長為一個“智庫”。

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關鍵在於平衡,而不是捨棄任何一方。在工作中獲得的成就和生活中獲得的滿足同樣重要。當兩者在某些特定時點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時,我們或許只能選擇當時最被需要的角色,但是特定時刻的選擇不代表人生角色的轉換。管理好生活中每個對你有意義的人的預期,按照自己的原則生活和工作,不讓自己遺憾,也不必對不合理的預期感到抱歉。

 

 

Tags: 觀點

其他資訊

化工

巴斯夫與中國石化達成化工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學互認,一致標準賦能行業綠色轉型

2025年10月24日
汽車

加速在華智能出行布局 采埃孚制動系統新工廠正式投產

2025年10月19日
娛樂

NBA中國與阿里雲宣布達成多年合作煥新球迷體驗

2025年10月10日
綜合工業

中聯重科與中國水電四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5年10月1日
信息技術

英特爾助力阿里雲推出多款雲實例與存儲方案,共築AI時代雲端算力基石

2025年9月30日
地產

首單外資消費REITs華夏凱德商業REIT成功上市

2025年9月30日
<簡體> <繁體>

金鵬航空接收首架波音777貨機

2025年9月26日

...

國家級認證!奧的斯智造實力再獲認可

2025年9月27日

...

加速在華智能出行布局 采埃孚制動系統新工廠正式投產

2025年10月19日

...

為飲料工廠注入綠色“清潔動能”,藝康再獲“綠點中國·綠貝獎”

2025年9月27日

...

率先實現後量子安全算法技術落地上車!小鵬汽車與阿里雲簽署後量子加密安全合作協議

2025年9月26日

...

巴斯夫與中國石化達成化工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學互認,一致標準賦能行業綠色轉型

2025年10月24日

...

首單外資消費REITs華夏凱德商業REIT成功上市

2025年9月30日

...

中聯重科與中國水電四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5年10月1日

...

以創新引領功率未來,英飛凌亮相PCIM Asia 2025

2025年9月29日

...

卡特彼勒基金會承諾未來五年將在華捐贈1000萬美元

2025年9月29日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致力於促進全球跨國公司、機構在華貿易、投資與業務發展;促進大中華區業務交流與合作;關注最新企業動態和行業趨勢;分享經營與管理經驗;傳播卓越理念,為各方在華取得商業成功,促進可持續發展、友好交流貢獻力量。

聯 系 我 們 | CONTACT US

商務合作聯繫:  partnership#apac-business.com

媒體資訊聯繫:  editor#apac-business.com

人力資源聯繫:  hr#apac-business.com

* (替換# 為 @)

www.apac-business.com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14020101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