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着全球最具雄心的能源轉型目標,當前正處於轉型的關鍵窗口期。技術創新是破解轉型困境的鑰匙;
• 立足供能穩定性和消費經濟性,GE持續為中國引進、研製最合適的能源解決方案,並投資升級本地供應鏈能力,支持中國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 GE致力於打造更可持續的未來航空,攜手合作夥伴為中國民航業提供兼顧便捷出行和綠色低碳的技術設備。
在第53個“世界地球日”當天,GE發布了《GE中國能源轉型白皮書》,旨在以全球及中國的能源轉型為背景,探討中國 “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及企業在當中的能動作用。白皮書詳細剖析中國能源轉型現狀,分享GE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前景,以及一系列能源轉型項目在中國的落地情況。
白皮書指出,能源轉型需循序漸進,全盤考量,兼顧資源稟賦、能源安全和長期減排等多重因素。GE認為,在保障能源穩定,甚至是遞增供應的前提下,逐步轉變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立足點;隨着電力在能源終端消費比例的不斷提高,電力系統的清潔轉型則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抓手。白皮書進一步指出,中國海上風電將依託技術的進步迎來高速發展期,為此海上風電生態圈建設也正被越來越多的沿海省市作為能源轉型的重點項目。
白皮書強調,可再生能源將是新型電力體系的主要供能形式,這將給能源的“保供、穩供”帶來新的挑戰。為此,以靈活、清潔、高效為特徵的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等的調節性電源,將是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壓艙石”。其中,靈活、清潔且穩定的燃氣發電,特別是燃氫機組將在煤電有序退出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清潔、低碳替代電源。同時,抽水蓄能作為中國目前調峰電源中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選擇,在未來十年將迎來黃金髮展期。
此外,交通領域的減碳是白皮書關注的另一個議題。當前,交通運輸業佔中國二氧化碳來源的8%,位列電力行業和工業之後,排名第三。白皮書指出,未來一段時間內,滿足便捷和低碳的交通系統建設將是衡量航空、鐵路、公路建設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標尺。
GE全球副總裁、GE中國總裁向偉明表示:“中國的高煤能源結構、城鎮化發展及較短的轉型周期,使得能源轉型這一任務必須兼顧經濟性和穩定性。GE相信,創新始終是驅動力,也是GE的DNA。秉持對碳中和以及中國市場的堅定承諾,GE將不斷為中國引進、研發最合適的行業解決方案,提升全產業鏈的能源利用率,攜手合作夥伴,為中國的低碳未來發力。”
對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和承諾,已經深植於GE的日常運營之中。2020年,GE提出了“3050可持續發展目標”,即承諾到2030年實現GE全球運營碳中和目標,到2050年實現在範疇3條件下的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秉持這一目標,GE在中國以技術引進和強化本地供應鏈為抓手,推動海上風電與氣電、抽水蓄能等調節電源互補發展,持續地為中國實現更高效、更清潔和更先進的電力生產提供行業領先方案。
– 今年3月,首批本地組裝生產、GE迄今最大的Haliade-X 13MW海上風電機組,在廣東揭陽起運,供貨英國Dogger Bank海上風電場。這標誌着該生產基地發揮其作為南中國海上風電生態圈支點,以及GE全球海上風電重要供應鏈的作用;
– 在調節性能源方面,國內的首個GE 9HA.01燃氣電廠——中國天津華電軍糧城電廠自投運以來運行穩定,聯合循環效率達到63.36%,為目前國內投運的HA級燃機機組中效率最高,年減排二氧化碳達180萬噸。中國的首座天然氣-氫氣雙燃料9HA電廠將於2023年落地廣東能源集團旗下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綜合能源站。該電站兩台機組將使用GE及哈電合資公司製造的9HA.01重型燃氣輪機,實現10%的氫氣摻混比例與天然氣混合燃燒。GE HA級燃機的摻氫燃燒比例預計在2030年將達到100%;
– 在水電領域,基於長期的大型水利項目,以及長達50年的抽水蓄能式水輪發電項目經驗,GE水電於近年研發出具備更高水資源利用率、靈活性和電網平衡能力的變轉速抽水蓄能機組,並已於2018年在瑞士投運首個項目;
– GE的電網解決方案聚焦能源傳輸的效率和穩定性,以應對更多風機、抽蓄項目併入電網的傳輸損耗等問題;
– 在航空領域,GE對未來航空的定義,不僅是更快、更智能、更安全,也提倡更清潔、更環保、更可持續的飛行。去年,GE 和賽峰國際的平股合資公司CFM國際啟動“RISE可持續發動機先進技術驗證項目”,有望較目前廣泛應用的LEAP發動機減少20%以上的油耗和碳排放,實現和可持續航空燃油及氫等替代能源的100%兼容。
向偉明表示,“未來,GE將繼續通過推進低碳運營、投資創新研發、產業鏈合作等方式,集合全球智慧和經驗,攜手本地合作夥伴,助力中國實現電力、工業和交通等高碳排放產業的低碳轉型,驅動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