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業網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全行業 綜合工業

逐“綠”而行: 探尋國家級綠色工廠的可持續密碼

by Thomas Chang
2025年8月9日
A A

夏日的午後,陽光輕輕灑落在派克漢尼汾中國總部金橋園區。這座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園區,也是派克漢尼汾工程材料集團旗下CDA(固美麗亞太區)上海工廠和STA(密封科技亞太區)上海工廠(以下合稱 “派克金橋工廠”)所在地。放眼望去,園區綠意盎然,全無傳統製造工廠的隆隆噪音與滾滾粉塵。從高處俯瞰,屋頂上連排的深藍色光伏面板整齊排列,源源不斷地將陽光轉化為電能,為產線增添“綠色動力”。

這一場景,正是派克漢尼汾(以下簡稱 “派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中國製造業正加速邁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征程。置身綠色浪潮之中,派克亦逐“綠”而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日常運營每一個細節。去年,派克金橋工廠連續獲評上海市2024年度(第一批)五星級綠色製造工廠、國家級綠色工廠,這不僅是對派克過往努力的充分肯定,更彰顯其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決心與強大實力。

百年派克的綠色基因

作為運動與控制領域的先行者,派克深度參與各大產業綠色轉型的同時,積極擁抱可持續發展理念,並將其深植於日常運營。2021年,派克鄭重承諾,到2030年運營側碳排放(範圍I和範圍II)較基準年2019財年減少50%,204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並為此制定一系列排放目標,確保不斷取得進展。“2030年運營側50%的減排目標,30%通過自身運營減排來實現,20%通過購買綠證和綠電等方法實現。”派克中國區EHS經理庄海潔解釋道。

當這一核心戰略落地中國時,中國團隊勾勒出屬於自己的減碳路線圖。從節能減耗、資源管理,到綠色生產、工藝優化,再到團隊成員參與,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整體機制。這種紮根本土的探索很快結出果實,“截至2025財年第三季度,與基準年相比,中國區實現18%的碳減排目標,超過目標3個百分點。” 庄海潔分享道。

這些數據背後,是派克綠色製造從概念走向現實的具象化。

目前,中國區共有14座工廠通過ISO 50001能源體系認證;

上海、廈門、常州等地多個工廠安裝太陽能光伏面板,讓陽光成為“電力搭檔”,青島、瀋陽等地的工廠將陸續跟進,清潔能源利用率日益提升;

同時,通過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等舉措,工廠“含綠量” 持續攀升。

在庄海潔的辦公室,金橋開發區企業最佳生態實踐獎、浦東新區中外企業ESG優秀案例獎等獎項讓人目不暇接。而在更高維度的綠色製造體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莫過於國家級綠色工廠認證。

 

低碳與智造同頻共振

根據國家標準,綠色工廠是實現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是各行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派克金橋工廠正是憑藉在這些領域的突出表現,2024年獲評上海市第一批五星級綠色製造工廠與國家級綠色工廠,成為派克在華綠色發展的典範。

派克工程材料集團STA事業部經理尚志遠介紹,派克金橋工廠一方面將綠色低碳納入長期發展戰略,明確自身減排目標,與派克全球目標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實施多項核心舉措,包括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體系和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規範綠色生產流程;積極進行設備改造與升級,優化能源效率;利用光伏發電改善能源結構;通過工業互聯網實時監控能耗及排放數據…… “基於智能化技術,工廠能源管控更精準,能夠有效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他說道。

提升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是實現綠色製造的另一個引擎,派克金橋工廠的綠色發展也因此打開新空間。“目前我們在不少產線上部署了機器人、機器臂,智能化機器更穩定,工作效率也更高;通過引入電動AGV自動搬運車,實現從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入庫的鏈條式管理,現場管理、效率管理、質量管理大幅提升。”派克工程材料集團CDA上海工廠經理仲俞凱接受採訪時表示,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意味着能耗與碳排放的降低。尚志遠則進一步介紹說,工廠還通過定製化凸輪機系統,替代傳統 CNC 機床,提升生產效率;利用AI視覺檢測,替代傳統檢測設備……在這裡,低碳與智造實現同頻共振。

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既是階段性成果,更是新起點。“這對工廠的日常運營和管理提出更嚴苛、更全面的要求,意味着在深度和廣度上必須更進一步,” 仲俞凱講道。未來,在對能源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工廠將充分考慮綠色能源要求,使產品從設計之初就符合環保理念;在工藝設計方面,針對高耗能的加熱環節、部分產品廢料率高等問題,探索更高效的工藝方式;與環保部門合作評估廢氣排放情況,統一收集與處理,預計在現在達標的基礎上再降 91%。

然而,行動遠不止於此。為加快清潔能源轉型,工廠計劃兩年完成設備變頻機改造,設備能耗預計降低 40%,通過廠區光伏配套儲能系統的方式,提升綠電使用比例;在工藝優化上,深化 AI 視覺檢測應用、建立數字孿生系統,降低原材料損耗和試模材料浪費;提升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將回收率從 65%提升至 92%。此外,工廠還將成立高績效團隊,建立綠色提案平台並設置年度獎金,鼓勵團隊成員參與,推動綠色製造發展。

團隊成員參與  共築綠色未來

在派克的綠色轉型之路上,所有成員踴躍參與,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憑藉對生產一線的深入了解,他們積極發現能源浪費和環境隱患,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其中很多建議已成功應用於生產流程優化和設備升級。

團隊成員還定期參加環保和節能減排培訓,深入了解綠色工廠建設的意義和要求。以派克金橋工廠為例,工廠針對不同層級的團隊成員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

管理層接受戰略層面的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培訓,深入理解全球氣候目標與企業戰略的協同關係;

技術骨幹參與綠色製造、節能技術等專業研修,提升實施綠色轉型的能力;

一線成員則完成安全操作與節能意識認證,確保環保理念融入日常工作。

在中國,派克還是社區的“綠色夥伴”。從守護生物多樣性,到低碳市集,再到凈灘活動、綠色出行,團隊成員將低碳綠色理念融入生活,讓“綠色智造”的溫度從工作場所延伸到社區。

以派克金橋工廠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為起點,派克在綠色智能製造領域正在不斷探索前行。未來,派克將繼續以戰略定力、創新執行和綠色文化為支點,為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路徑,助力行業邁向更加綠色、安全、高效的未來。

Tags: 可持續發展

其他資訊

綜合工業

中聯重科與中國水電四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5年10月1日
綜合工業

卡特彼勒基金會承諾未來五年將在華捐贈1000萬美元

2025年9月29日
綜合工業

國家級認證!奧的斯智造實力再獲認可

2025年9月27日
綜合工業

為飲料工廠注入綠色“清潔動能”,藝康再獲“綠點中國·綠貝獎”

2025年9月27日
綜合工業

中聯重科重磅發布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再提速

2025年9月17日
綜合工業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開幕 松下堅定看好中國機遇

2025年9月16日
<簡體> <繁體>

NBA中國與阿里雲宣布達成多年合作煥新球迷體驗

2025年10月10日

...

巴斯夫與中國石化達成化工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學互認,一致標準賦能行業綠色轉型

2025年10月24日

...

率先實現後量子安全算法技術落地上車!小鵬汽車與阿里雲簽署後量子加密安全合作協議

2025年9月26日

...

首單外資消費REITs華夏凱德商業REIT成功上市

2025年9月30日

...

卡特彼勒基金會承諾未來五年將在華捐贈1000萬美元

2025年9月29日

...

以創新引領功率未來,英飛凌亮相PCIM Asia 2025

2025年9月29日

...

國家級認證!奧的斯智造實力再獲認可

2025年9月27日

...

中聯重科與中國水電四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5年10月1日

...

英特爾助力阿里雲推出多款雲實例與存儲方案,共築AI時代雲端算力基石

2025年9月30日

...

加速在華智能出行布局 采埃孚制動系統新工廠正式投產

2025年10月19日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致力於促進全球跨國公司、機構在華貿易、投資與業務發展;促進大中華區業務交流與合作;關注最新企業動態和行業趨勢;分享經營與管理經驗;傳播卓越理念,為各方在華取得商業成功,促進可持續發展、友好交流貢獻力量。

聯 系 我 們 | CONTACT US

商務合作聯繫:  partnership#apac-business.com

媒體資訊聯繫:  editor#apac-business.com

人力資源聯繫:  hr#apac-business.com

* (替換# 為 @)

www.apac-business.com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 頁
  • 可 持 續 發 展
  • 投 資
  • 市 場
  • 合 作
  • 創 新
  • 人 事
  • 觀 點

Copyright © 華業網 Greater China Business | 滬ICP備2022016631號-2

滬公網安備 310114020101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