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3騰訊科學WE大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此次大會以“種子”為主題,致敬古往今來播撒種子改變未來的科學探索者。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與公眾分享物理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騰訊科技館“數字種質庫”發布
會上,騰訊發布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庫共同建造中的騰訊科技館“數字種質庫”。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庫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的國家級種質庫。“數字種質庫”落地後,將通過數字化掃描等技術,三維動態呈現國家作物種質庫目前保存的數百種全品類種質資源。此舉旨在助力農業科研,同時便於公眾了解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生物育種前沿技術,還原植物生長全過程。
WE大會亮點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開場演講中強調,騰訊希望助力國際科學界找到解決世界性難題和挑戰的方法。
“WE大會始終致力於探討如何運用科學,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制定解決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方案”,人類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提升所有關鍵領域的生產力,並防止浪費,以應對‘食物、能源與水’等基礎資源稀缺的重大挑戰。”
大會期間,全球頂尖科學家與公眾分享及討論了以下主要話題:
種質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作物種質庫主任錢前指出,農業科學維繫着人與自然的平衡。他回顧中國水稻育種歷經三次技術飛躍,創造性引領水稻單產提升的科學突破。“種質創新是育種的靈魂。當下種業發展關鍵在於進一步提升種源創新效率,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石墨烯:未來的超級材料
石墨烯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材料”。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展示了這種單原子厚度的材料如何讓全球公眾產生應用的無限想象。石墨烯的厚度只有一張紙的幾百萬分之一,卻擁有比鐵強200倍的納米級強度,但同時又類似柔韌的橡膠,它對氣體和液體具有極強的防滲透性。他預言“這一材料可在未來10到20年帶來諸多行業的革命”。
延緩衰老
人類壽命在不斷延長的同時,如何推遲衰老成為熱門學科。世界衰老生物學權威琳達·帕特里奇認為,“可以利用藥物保護人們免受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侵害,而不是等到這些與年齡有關的疾病先出現,再逐一治療。” 帕特里奇強調:“我們不是為了延長生命的持續時間,而是要解決越來越長的生命末期中的健康狀況問題。”
從空氣中獲取飲用水資源
“網狀化學”領域開拓者奧馬爾·亞基分享了他發明金屬有機框架(MOF)的持續創新和落地。金屬有機框架是一種多孔性最強的材料,持續推進從空氣中獲取飲用水資源。在莫哈韋沙漠進行的實地測試中,每公斤MOF每天能產出1升水。“沙漠中的人們可以在家裡使用太陽能驅動的水收集器,從空氣中提取出足夠一家日常所需的用水量,該集水機除了太陽無需任何能源即可運行。”
探究生命起源
因探測到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榮獲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迪迪埃·奎洛茲,在大會上分享了團隊持續開發天文儀器和技術,發現數千顆行星的探測方式和研究進展。“我們尋找並探測適合遠程研究生命的類地行星系統,探測其他行星上的生命起源事件,可以幫我們找到地球生命起源的答案。”
微型磁控固液相變機器人的潛力
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蔣樂倫教授展示了團隊開發的磁控固液相變材料。該材料固態時具備較高剛度和高負載能力,液態時則可以像水一樣自如形變。該材料能通過合金化調節溫度控制形態相變。蔣樂倫表示,“磁控固液相變材料和機器人可應用於生物醫療、工業製造等領域。通過無線磁場控制下進入人體,微型磁控固液相變機器人能完成靶向藥物運送、異物清除等醫療任務。”
材料研究突破引領革命性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忠賢帶觀眾系統性了解超導體的特性及研究價值。“持續提高超導體臨界溫度、探索更適於應用的超導體材料和新工藝,將會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深刻變革。”趙忠賢介紹說。
十年來,霍金、彭羅斯、潘建偉、姚期智等94位全球頂尖科學研究者登上WE大會舞台,公眾線上線下參會累計近1億人次。
騰訊持續關注基礎科研的同時,還引導公眾和行業關注科技提升生產力的巨大潛力。10月29日,首屆騰訊產業科技大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來自智能製造、航空航天、智慧農業等領域的優秀企業代表分享產業科技的突破與落地,展示中國產業與科技融合轉化的前沿實踐。